第225章 宁淮局势
江河大爷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25章 宁淮局势,科举,农家子的权臣之路,江河大爷,69书吧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宁淮局势
李满福面露惶恐:“大人切记万万不可打听此事!”</p>
陈砚笑道:“本官来松奉后,四处奔走察看民情,百姓家家户户吃不饱穿不暖,村子里留下的多是老弱妇孺,即便有青壮也只有一两个,其他青壮都去外面务工了。可本官怎么也想不通,青壮们能去何处务工。”</p>
听到此处,李满福已是心惊肉跳。</p>
这位年轻的陈大人或许已经知晓了。</p>
陈砚双手负在身后,目光直视前方的黑暗,仿若自言自语:“直到昨晚,本官见到了将士们搬运许多货物上船,而海上来了许多划子登船抢货。满福叔,你说海上那么多划子从何处而来?”</p>
李满福忍不住深深叹了口气:“活不下去,只能去当海寇抢口饭吃。”</p>
“满福叔可有熟知的人去当了海寇?”</p>
到了此时,陈砚语气已经变得和缓,更像拉家常。</p>
此前他都是喊李满福为村长,今晚却是一口一个满福叔,已是对李满福极为尊敬。</p>
事实上,李满福也值得他喊这一声叔,今晚的李满福带着整个团建村为了他拼命,他们已不仅仅是官民的关系。</p>
李满福又是深深叹口气:“家里田地少,养不活一大家子,又年年天灾,我那老大为了把粮食留给家人吃,自己下了海。”</p>
当了海寇,再想上岸就难了。</p>
“你儿子当海寇,当地官府没有找满福叔麻烦?”</p>
这是陈砚很疑惑的地方。</p>
那些海寇次次来抢货,已经严重侵犯到了那些走私之人的利益,按照他们的行事风格,必定要将海寇连根拔起。</p>
若让海寇祸及家人,还有人敢当海寇吗?</p>
很快李满福就解答了陈砚的疑问:“我那二儿和三儿在宁王府当家丁。”</p>
宁淮就是宁王的藩地。</p>
陈砚恍然:“难怪。”</p>
地方官员必然不会去触宁王的霉头。</p>
可若这么算,宁王又有多少家丁?</p>
大梁朝的藩王不可圈养私兵,可藩王们总会想别的法子,比如养一些家丁。</p>
不过这家丁养得多了,就是逾炬,也要遭弹劾的。</p>
光是李满福家就有两个儿子当了宁王的家丁,放眼至松奉乃至整个宁淮,又有多少人是宁王的家丁?</p>
如此多人王府肯定是养不下的,还要专门弄一大块地方安顿训练,如此大动静,极容易走漏风声。</p>
昨晚陈砚还在琢磨突然出现的炮船从哪儿来,今天就想明白了,都是宁王养在海上的。</p>
养这么多士兵,还要炮船,需要大量银钱,而藩王都是从中央拨款养家,那些银子定然是不够养兵买炮船的,所以他们弄出了一个专门的行当——走私。</p>
大梁朝实行海禁,走私就能产生暴利。</p>
为了掩人耳目,该收买的收买,该杀的杀,经过多年的经营,宁淮自是成了铁桶一块。</p>
地方上的乡绅商贾们均都参与其中,赚得盆满钵满,再用权势和钱兼并百姓田地,百姓活不下去就只有两条路可走,一是当宁王的兵,二是当海寇。</p>
至于留在家中的兄弟,除了照顾爹娘外,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延续血脉。</p>
可他昨晚亲眼见到那炮船对着划子开炮,若算起来就是兄弟相残。</p>
这宁王为了一己私利,竟将宁淮弄得乌烟瘴气,实在可恨!</p>
难怪徐鸿渐不敢退,他若退了,谁为宁淮遮掩,谁为走私遮掩,谁又为宁王遮掩?</p>
也难怪那么凑巧,徐鸿渐刚一退就有倭寇犯境。</p>
杀的那些究竟是倭寇,还是海寇?</p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