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3章 发展
江河大爷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23章 发展,科举,农家子的权臣之路,江河大爷,69书吧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想要将族学建起来,如今省钱是重中之重,自己族人当先生就能省下不少钱,也会更尽心尽力。</p>
族长年纪大了,总不能来教书,陈得寿二十多年没碰书本,让他去教书,怕是要误人子弟。</p>
陈青闱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。</p>
如今的陈砚已站在更高处,自不必再如以前一半将陈青闱视为争夺生存资料的敌人。</p>
相反,陈青闱已经是能为他所用的人才。</p>
如此一来陈青闱得了这先生的差事,与陈老虎一样,一个月也是四百文钱,却要教导整个陈家湾的孩童,这个钱也并非那般好赚。</p>
不过陈青闱已经很知足了,与干农活比起来,教书实在太轻松。</p>
从天色蒙蒙亮起,陈家湾就响起朗朗读书声,族人们每每听到,连干活都多了些力气。</p>
不过这陈癞子是不让村里人好过的。</p>
每日他拿着旱烟杆在村里四处溜达,瞧见谁便要拉着说几句酸话,譬如:“好好的劳力不用,给送去族学,那陈青闱自个儿都没功名,还能教出给秀才公出来不成?”</p>
亦或是:“你就是白费钱白费工夫,哪里像我这么舒坦。</p>
起先村里人并不在意,说得多了也就烦了,便没好气地堵回去:“就算考不上功名,多认几个字也是好的。”</p>
便是考不了科举,还能找找识字的活儿干,比如帮人写信、干伙计,就连说亲都更好说些。</p>
陈癞子对此嗤之以鼻,那陈青闱识字多吧,照样下地干活,书都白读了,废那个劲儿干什么。</p>
真以为人人都能跟陈砚一样中举?</p>
这些话他也不藏着,就直白地与村里人说,这话谁听了心里都不舒坦,渐渐就绕着他走,陈癞子在村里成了人人嫌的存在。</p>
他便和别的村子人说起族人白费劲的事,往外跑多了,竟认识了一位富商。</p>
那富商穿金戴银,和他兄弟相称,一开口就是:“等你有了银钱,谁还会躲着你?钱才是男人的胆。”</p>
陈癞子颇为心动,将家里所有银子卷走,与富商一同做生意去了。</p>
此事不过陈族人茶余饭后的谈资,没多久便被另一件事给盖了过去:陈得寿不种庄稼,该种什么土芋了。</p>
这可真是孩子出息了,老爹就瞎来。</p>
陈得寿只得道:“这土芋是阿砚花高价从外买来的,说是产量高,种好了全家不饿肚子。”</p>
村里人起先都是调侃陈得寿,如今听说是陈砚的主意,便都盯上了土芋。</p>
陈砚可是解元郎,懂的多,他说产量高,那肯定产量高。</p>
村里几个庄稼老把式日日都要来陈得寿的地里看看,再根据长势提出些意见,譬如浇水,再譬如施肥。</p>
陈得寿原本对种出没见过的土芋颇为担忧,有了几位庄稼老把式盯着,长势颇好,他也就信心大增,干脆搬到地里住,日夜盯着土芋。</p>
所谓土芋,就是现代所说的土豆。</p>
作为主粮,土豆产量高、营养丰富,且极好种植,被乾隆称为“救荒第一义种”。</p>
明明是万历年间就引进了,却一直没有得到推广,只供宫廷和达官显贵食用。</p>
陈砚让孟永长帮忙买些土芋回来,让陈得寿试种,一旦成功,就让全族耕种,到时全族能吃饱饭,便能有余力干别的。</p>
封建王朝真正的硬通货是粮食。</p>
田地也是用来种粮食的。</p>
为何封建王朝一直是小农经济?</p>
因为粮食产量不够,连肚子都吃不饱,百姓只能被牢牢拴在田地上。</p>
所谓重农抑商,也不过是为了活命的无奈之举。</p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