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2章 献种
江河大爷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72章 献种,科举,农家子的权臣之路,江河大爷,69书吧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献种
董烨这话是相当不给焦志行留脸面了,甚至可说是指着焦志行的鼻子骂他无能。</p>
焦志行也不是个好惹的,反讽道:“你倒不如想想如何削减礼部开支,别把朝廷的银子不当自家银子,省着点花吧。”</p>
董烨是礼部左侍郎,是礼部的二把手,这制定预算之事他虽有参与,真正拍板的还得是礼部尚书胡益。</p>
焦志行这一句话是将董烨和胡益都给挤兑了。</p>
近些日子胡益在朝堂上始终老神在在,由着手下董烨处处与焦志行作对,拆焦志行的台子,焦志行早已对其不满。</p>
他乃是次辅,就算还未正式登上首辅之位,也不该被这些个三品官员挑衅,你胡益想置身事外?那就彻底别管事了。</p>
陈砚瞧着还未出宫又吵起来的众人,还有在身后跃跃欲试的刘门众人,赶忙找了个由头开溜。</p>
他又不是皇帝,实在没必要听他们吵全程。</p>
不过当他被带到永安帝面前时,他彻底确信两次被内侍官领着遇见众官员是天子授意的。</p>
暖阁里,永安帝捡起一份奏疏,就问陈砚:“遇见退朝众臣了?”</p>
陈砚拱手,恭敬道:“见着了。”</p>
永安帝边看奏疏边问道:“有何想法?”</p>
就怕他真把想法说出来,皇帝又不乐意听,到时候要取他项上人头。</p>
陈砚心里腹诽,面上依旧是恭恭敬敬:“首辅之位空悬,众人自是要争上一争。”</p>
前面吊着一块大肥肉,众位大臣还不得如狼似虎地争抢?</p>
赶紧把首辅定下,方才能减少一些争斗。</p>
即便旁人想要将新首辅拉下来,那也不能像如今这般明目张胆。</p>
反正朝堂都烂成这德行了,只能走一步看一步。</p>
永安帝一顿,放下奏疏看向陈砚:“何人可担此重任?”</p>
“自是资历、才能、威望无一欠缺之辈。”</p>
永安帝嗤笑一声:“三元公入朝不久,那些臣子的迂回推诿倒是学得炉火纯青。”</p>
陈砚:“……”</p>
您也没给个指示,万一说错话了责任算谁的?</p>
陈砚硬着头皮道:“按照惯例,首辅既退下,该由次辅升任。”</p>
“焦阁老有私盐案在身,如今户部拿不出银子,不能服众又当如何?”</p>
永安帝追问。</p>
此次陈砚不敢再打太极,干脆将心中所想尽数道出:“臣以为,焦阁老缺一项能服众的政绩。”</p>
永安帝眼底闪过一抹赞赏,又问:“是何功绩?”</p>
陈砚:“能亩产十四到十五石的主粮。”</p>
此言一出,便是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永安帝也是瞳孔猛缩,呼吸也有些乱了:“你可知我大梁百姓所种之粮食亩产是多少?”</p>
陈砚恭敬应道:“田地有肥瘦之分,加之南北气候不同,作物种类不同,亩产也不同。南方稻子年产量两到三石,北方小麦、大麦、黍等多为一到二石,玉米亩产可达三到五石。”</p>
受限于气候、种植技术以及田地肥沃等多方面影响,大梁朝的农作物产量与陈砚前世相比要差不少。</p>
能亩产十五六石的粮食,尤其是主粮一出来,不止能改变现有的朝堂局势,更是造福大梁朝无数百姓,让其能吃饱饭。</p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